三亿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-ios/安卓/手机app下载汉台区林业育苗 植树造林

发布时间:2024-02-12 18:30:16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  三亿体育民国初期,本市主要是挖天然繁衍的野生树苗,或以插条、分根繁育,也有采种直播,大都是单家独户自发性的采种育苗。1936年设立苗圃育苗,每年为学校、单位提供少量苗木。1950年初,建立国营苗圃,育苗100亩,提供15万株苗木,绿化河边、路旁。1958年至1960年,先后成立武乡林场和褒河林场,大量育苗,绿化荒山。1963年开始,国营林场改平川育苗为山地育苗,避免造林长途运送苗木,成活率提高,成本降低。为了适应广大群众开展植树造林的需要,还大办社队林场,集体育苗。1965年社队林场发展到70个,育苗面积达800亩。70年代,市政府提倡队队育一亩苗,并从南郑县聘请5名育苗技术员作指导,使育苗生产得到普及,因地制宜,有计划地培育杨树、水杉、法桐、泡桐、柑桔等苗木。1970年育苗面积达1000亩,出圃各种苗木1000万株。本市母树林和种子园比较缺乏,荒山造林所需油松种子多从山西省左权县和我省南郑、武功等县调进,杨树苗从河南等地引进。为了改变树种靠外调的局面,武乡林场于1973年将1963年营造的460亩油松人工林改建为母树林,虽经四次抚育管理,但进入盛果期仍很少结实。按照专家建议,对母树林进行更新改造。选用良种,进行试验,建成母树林,适应了育苗需要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随着《森林法》的宣传贯彻和林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,林业育苗专业户不断涌现,掀起育亩致富的高潮。1985年本市育苗专业户发展到35户,经营面积71亩,提供各种商品苗木357万株,除满足本市植树造林需要外,还支援邻县和外地对苗木的急需。

  民国时期,人民群众在自己房前屋后及小块土地上零星栽种树木,也有一些大家户族营造小片的寺庙林、祠堂林及果园、竹园等。但遭到乱砍滥伐、山林火灾、毁林开荒,使荒山面积逐年扩大,至1949年,全市荒山荒地面积达13万亩。

  1950年春,市政府在全市张贴布告,动员群众开展植树造林运动,并对坡度30度以上的山地实行封耕,纠正了盲目开荒和破坏森林的作法。林区成立8个护林组,共有150多人,组建10个公私合作造林社(有80人参加)和38个合作造林小组(1722人参加)。通过多种合作分红的方式,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运动。1956年中央发出“十二年绿化祖国”的号召,驻市的部队、机关、学校、工厂、农村、城镇居民积极响应,当年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,最多一次有1万多人参加,绿化荒山2200多亩,营造汉江防护林200亩,栽植城市行道树和风景树17万株,成活率达80%以上。

  1958年初本市成立国营武乡林场,开始国家资助、扶持群众造林的办法,有计划、有组织、有规模的成片造林,加速了荒山绿化。但由于当时工作指导上的失误,各地程度不同的刮起了“共产风”、“浮夸风”,大办公共食堂,大炼钢铁,造成普遍缺乏燃料,一些地方乱砍滥伐林木,使多年栽植的树木被伐烧毁,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,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也随之中断。1960年后,贯彻中央“调整、巩固三亿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-ios/安卓/手机app下载、充实、提高”的方针,制止乱砍滥伐风,落实林业政策,植树造林活动迅速恢复,兴办11个社队林场,固定57名劳力,经营面积3590亩。1964年开始,将原设计春季造林70%,秋季造林30%,改为春季造林30%,秋季造林70%,提高了造林成活率。到1965年全市绿化荒山达6.2万亩,“四旁树”户均达到15株以上。

  1966年5月至1969年,受“”影响,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停滞三亿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-ios/安卓/手机app下载,林业发展缓慢。1970年后,植树造林活动逐步开展,当年全市造林1万亩,组织干部、群众在抓荒山绿化和四旁植树的同时,还绿化宝(鸡)汉(中)公路和汉(中)白(河)公路,在宝汉公路汉中境内长35公里地段上,植水杉3万株,并与沿线村组签定管护收益分成协议书。由于管护责任落实,保证了路旁树木正常生长。对境内汉白公路两旁树木也全部进行了更新。

  1978年后,本市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大胆改革,放宽林业政策,推行林业生产责任制,调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,加速了绿化步伐。1980年成片造林7400亩,“四旁”植树165万株。1981年开展全市林业区划工作,作出分区、分期绿化的总体规划,由市绿化委员会分年组织实施。1985年元月中旬,市政府召开山区建设工作会议,制定山区建设的发展规划,坚持“以林为主,林、牧、矿、粮综合发展”总体开发路子,发挥资源优势,加快山区建设步伐。1985年底全市退耕还林2457亩,深山、高山发展用材林,浅山、近山发展经济林。1981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《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》,本市干部和群众认真执行《决议》,每年都开展几次全民义务植树运动,在城市利用道路两侧的空地建设街头花坛,绿化、美化机关、学校、工厂。农村,加速了四旁植树和荒山、荒坡绿化。不断改善环境质量,1980年至1989年,全市造林累计面积达5.72万亩,四旁树累计达875万株。新建汉江护岸林带1513亩,计15.13万株,保护和加固汉江堤岸,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。

  在组织群众性植树造林的基础上,加强幼林抚育,并对中、幼林计划间伐。每年由两个国营林场组织群众进行两次除草、松土等管林活动,年平均抚育幼林1000亩。1977年武乡林场进行第一次中幼林抚育间伐,间伐面积2540亩,出小径材40立方米。80年代本市林区贯彻“以管林为基础”的方针,对天然次生林进行计划抚育改造,提高林业质量。对人工林进行抚育管理,计划间伐、促进了林木生长。至1989年,全市中、幼林抚育间伐面积1.5万亩(次)出小径材3500立方米,收益56万元。

  武乡林场 1958年成立,场部设在武乡乡明光村境内。设石堰寺、青泥河、哑姑山3个工区和石堰寺、安家岭、余家滩、龙泉口、硙儿口、毕家口、宗巴岭、窝石8个护林检查站。1989年底全场职工79人,其中干部10人、工人46人、农副工23人三亿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-ios/安卓/手机app下载。有木材加工设备等。经营范围包括褒河林场以东至城固与本市边界以西的北部山区,全场土地总面积4437公顷,其中林业用地4261.3公顷(有林地3028公顷,疏林地96.6公顷,未成林造林地51.6公顷,苗圃1.5公顷,无林地1083.6公顷),非林业用地175.7公顷。1960年开始,每年进行荒山造林,到1977年已完成设计造林任务,全场共造林6.5万亩,幼林抚育25万亩(次),平均成活率达84.7%,保存率达82%,活立木蓄积量达14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达78%。1977年后,曾四次受到省级表彰奖励。

  褒河林场 1960年3月建立,场部设张寨乡周寨村。林场设黄花河、麻坪寺两个工区和麻坪寺、黄花河、山神庙、夏家沟、张山、沥水沟、天台7个护林检查站。场部有苗圃。1989年,全场有职工71人,其中干部6人,工人37人,农副工28人。有运输汽车1辆、防火指挥车l辆、机动喷雾器等大型机具。全场土地总面积7073公顷,林业用地6725.6公顷(有林地4904.7公顷,未成林造林地343.3公顷,苗圃地4.7公顷,无林地1472.9公顷),非林业用地347.4公顷。自建场到1985年,累计育苗979亩,造林5.56万亩,林地面积9.53万亩,活立木蓄积量25.49万立方米,林场除完成育苗、造林和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外,还开展了木麻黄、火炬松等良种的引种试验、杉木种源试验、油橄榄实生选优等8项科研活动,为林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。

  市苗圃 前身为南郑专署中心苗圃,位于铺镇狮子营村,有职工10人,其中行政干部3人,技术干部2人,工人5人。有房屋42间,温室10间,耕地59亩,汽车1辆,其它排灌设施齐全。50年代至60年代初,主要培育油松、马尾松、杜仲、刺槐等苗木,为全市荒山造林服务。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,大量培育果树和“四旁”绿化苗木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引种、示范、繁殖推广良种。在管理上推行以承包为主的林业生产责任制,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,80年代,为社会提供苗木428万株,其中水杉苗85万株,杨树苗66万株,柑桔嫁接126万株。曾先后被评为部、省级先进单位。

  市油橄榄场 1976年建场,场址在老君乡拐拐店村,有土地313亩(其中场部和苗圃园地40.46亩。)1989年有职工24人,其中行政干部3人,技术干部5人(中级职称1人,初级职称4人),工人16人。全场有房屋34间,温室4间,地下果品库4间。购置拖拉机1台,汽车1辆。建有良种试验园,进行引种育苗,技术指导等。1979年建成油橄榄园273亩,并为乡村提供油橄榄苗木12.4万余株。1982年,由专营油橄榄转向培育花卉,果树绿化苗木,发展果园多种经营,以短养长。

搜索